记者:您是怎样走上儿童文学写作这条道路的?
彭万洲:我1958年从达师校毕业,分配到万源乡村小学教书。我自幼爱好文学,从师范学校一毕业就开始陆续动笔写东西了。我还记得自己的第一篇文章是发表在当时的《通川日报》上,看到自己的作品变成了铅字,我特别兴奋,这对自己走上创作道路也起到了激励作用。
(彭老是一位细心的老人,他把自己曾在各大报刊杂志上发表的作品均作了记录,一本厚厚的笔记本已记载了一大半。)
上世纪70年代末,我调到文化馆工作,经常到民间收集素材。1979年,那时农村到处都在搞科研,根据当时的背景,我写了一篇关于两个年轻人一边谈恋爱,一边进行科学试验田的作品,影响较大,但内容涉及了当时禁用的爱情题材。这时,有一位领导语重心长地提醒我,叫我谨慎写这类题材。此后我便萌发了选择自己熟悉的领域,为孩子写作的想法。我在万源的永宁乡、草坝乡小学教书二十余年,我喜欢娃娃,小朋友都把我当成大朋友,“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我的写作便以儿童文学为切入点,写来得心应手,呼之欲出,我的儿童文学创作之路一发不可收拾。
记者:您认为自己最初的作品影响较深的有哪些呢?
彭万洲:我的第一篇儿童文学作品是《小刺猬要花衣》,发表在《中国妇女杂志》上,它的寓意讲的是一个人不要爱慕虚荣,此文的发表使我坚信自己的选择之路是对的。
我写的《羊儿咩咩》刊于1995年《红领巾》杂志上。发表后,全国各地的小朋友都误以为我是一位女性,纷纷来信讲:“彭妈妈,你的《羊儿咩咩》写得真好啊!”“你的羊儿还在吗?”……我的这篇《羊儿咩咩》背后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也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所以它很感人,也很有趣,吸引了全国的小朋友。
那是我在万源永宁乡小学教书时,开学报名第一天,一个打着赤脚的小女孩双手抱着一只小羊羔来到学校。我感到很惊奇,就问她:“你怎么抱着羊儿来报名呢?”小女孩说:“老师,我家里没有钱交学费,我准备把这只小羊拿去卖了才来报名。”我当时听了十分心痛,农村孩子读书交不起学费在当时是很普遍的一件事。我当即决定,花10元钱把小羊买下来,帮她交学费,而小羊也留在了校园里。
记者:您在创作中有什么趣事吗?
彭万洲:我调到城里上班时,我的爱人特别忙,要工作,还要照顾家中三个正在读书的孩子,所以我也会抽空帮爱人洗洗衣服,还因为洗衣服闹出了许多笑话。我洗一件衣服要洗一上午,住在一起的同事见了都觉得奇怪,“怎么彭老师洗衣服,一会不见了,一会又钻出来,洗一件衣服这么慢哦,他在干嘛?”其实,我是一边洗衣服一边构思写作,有了思路,我就跑进屋内,把自己想到的立即记下来,然后又去洗衣服,因此我在单位上洗衣服是出了名的。
多件作品被选入教材
记者:写了这么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您是什么时候发现自己的作品被选入教材的呢?
彭万洲:2005年,我的孙子虎儿读一年级下学期。一天中午,我正在午睡,“夏夜,公园里静悄悄的。水池里,睡莲刚闭上眼睛……”从客厅里传出孙儿稚嫩的朗诵声。我被这熟悉而优美的语句惊醒,激动地大声告诉孙儿,“这篇课文是我写的。”孙儿笑着说,“爷爷,你搞错了,这上面没有你的名字,怎么会是你写的呢?”
为了证明自己确实是《夏夜多美》的作者,我在卧室里翻箱倒柜,终于找出了原刊作品,曾刊在1984年《文学少年》第四期上,作品上面清晰地写着作者:彭万洲。此作品后又收入多种选集。我随后与人民教育出版社联系获知,其编辑部也一直在寻找这篇作品的作者,因没有通讯地址,一直没有联系上。他们找到了原文作者后也很高兴,表示下一次出版一定把作者署名,并一同寄来样书和稿费。
(如今,当你翻看人教版的语文一年级下册时,第64页上的《夏夜多美》课文已署上了作者:彭万洲。)
同样,被选入苏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的《小脚丫》,还是成都的朋友发现后告诉我的。北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上下册)中选的《我们的祖国真大》(诗)和《影子桥》(散文),也是重庆的朋友看到后告诉我的。只有语文出版社选用的《笋娃娃》是预先给我发了签约书,经我同意后才出版的。同时,我的作品《石子》还选入到了香港教材。今年,香港又选用了我的一篇《听雨》。
记者:你是如何创作《夏夜多美》的呢?
彭万洲:那是1982年,我去成都参加文化部举办的西南西北片儿童文学讲习班。时值盛夏,我们住在五福村,那是一个风景秀丽的花园小区。一天晚上,我陪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老人散步,穿行在小桥流水之间,明月朗朗,虫鸣唧唧,凉风习习,花香扑鼻。回房时,伯老在前面走着,忽然又转过身来,用穿布鞋的脚踢走路中的一块小石子。我怔住了,伯老是怕后来者再绊着石子吧?伯老的博爱之举让我永远难忘。
那天晚上,夜不能寐,“真善美”萦绕在我心头,于是,便提笔写了这篇童话《夏夜多美》,旨在歌颂大自然的美丽和助人为乐的心灵美。
成名作《不愿短尾巴的狗》
记者:你的成名作品是哪一篇呢?它背后有什么故事吗?
彭万洲:我写了许多儿童文学作品,体裁迥异,我的成名作要算《不愿短尾巴的狗》。发表后,全国的小朋友都熟悉了这只“不愿短尾巴的狗”。
这篇成名作是我在去成都参加文化部举办的西南西北片儿童文学讲习班的火车上,一气呵成的。文化部点名要我参加,并要求作者带一篇习作参会。当时从万源到成都要坐10多个小时火车,在火车上,我没有睡觉,边构思边摇摇晃晃地写,到成都天亮了,童话《不愿短尾巴的狗》也写好了。山区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黄荆棍下出好人。我不赞成这一教育孩子的方法,我想从正面教育孩子,于是创作了《不愿短尾巴的狗》。故事讲的是在山村,村民都要把狗的尾巴切掉,说这样的狗才会听话,有一只狗不愿被人切掉尾巴,于是跑到了深山里。在山坡上,这只狗得到了锻炼,变得异常勇敢。一天,狗的小主人遇到了危险,狗勇敢地跑来救下小主人,而自己却被狼咬死了。最终,狗的主人明白了,“不愿短尾巴的狗”也能成为最勇敢的狗。
这篇作品很有教育启迪意义,并得到了参会代表及陈伯吹老人的极力肯定。后来,这篇童话成了我的成名作,直到现在还不间断地收入各种名家选集,且多次获奖。
记者:您写了三十年,现在已很少提笔写了,您对年轻人有什么希望吗?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彭万洲:现在搞儿童文学的作家少了,特别是年轻的儿童文学作家。我希望学校的年轻老师都来写儿童文学,给孩子们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老师是最有资格成为儿童文学作家的,因为他们长期接触孩子,熟悉孩子,有生活基础,有素材,有创作的源泉。儿童文学不是教育文学,应该是快乐文学,尽量做到用童真童趣来歌颂真善美,达到寓教于乐,也就起到了教育启迪意义,不是更好吗。
(彭老退休后,每天以看书看报为主。或许是“老小,老小,越老越小”吧,近些年,他喜爱低幼儿童文学的创作,他写的低幼文学作品被幼儿园和学前班选作教材的也不少。彭老三十年写作儿童文学,写得十分的轻松与快乐,难怪家人常叫他“老顽童”! 记者获悉,彭老将迎来他70岁生日,在此,祝愿彭老的晚年生活更加健康、幸福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