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三贴近”是每个创作人员都应遵循的创作之路,也只有这样才能打磨出具有时代感和生命力、深受群众喜爱的作品。“三贴近”是创作的成功宝典,大家都懂得它的重要,心里记着它,嘴上挂着它,成为我们的口头禅,创作会上的时髦话。可是,说归说,做归做,说之容易做之难,我们远远还没有掌握“三贴近”这个成功宝典。
究其原因,我归罪一个字,懒!
城里舒适安逸的生活,使自己懒于走出安乐窝,怕苦怕累怕下基层,脱离时代,对生活、对群众缺乏了解,任务来了闭门造车,玩编功胡编乱造,这样的产品不是次品、废品才怪呢。
就我而言,本来就是个生活在基层的演员作者,又以创作现实题材的作品为主。五十余年的戏剧生活,靠着对生活、对群众的了解,创作了不少的戏剧作品,凡是在生活的感悟下产生激情写出的戏就会受到欢迎,凭空编方打条的就是短命戏,这是我的切身体会。上世纪的《管得宽》、《逗硬工分》、《回笼宴》、《宣判之前》、《中秋月儿圆》、《粉祸》等,本世纪的《包谷神》、《睁只眼闭只眼》、《牵手》、《村官过生》、《墙角有个洞》,与映铮合作的《爱在身边》等等,群众喜欢,专家肯定,比赛获奖,最根本的就是得益于“三贴近”这个成功宝典。相反,大量的戏就象水泡一亲冒了一下就无影无终。
我工作的单位是剧团,剧团需要不断地产生有血有肉,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经不起脱离生活的“水水戏”之折腾,这是演出实体的生存之道。作为剧团唯一的创作人员,挑着这副重担,逼起你都要去“三贴近”,努力去写出好一点的戏来,几十人望着你呀!
搞创作的同事们,现实而今,真正走出去了,到现实中去看一看,去感悟感悟,真是别有洞天啦!去年,我到县里和简阳市的新农村去走了走,那真是“改了天地,换了人间”,绿水青山代替了荒山脏塘,座座小洋楼代替了破房旧屋,村村通公路,户户有电话,什么冰厢、彩电,手机也相当普及,特别是干部和群众那种致富的创造性事迹,全新的思想、观念、语言和新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真是受益匪浅,不由你不产生激动和创作热情,我因此写了一组新农村题材的小品,其中《牵手》由四川电视台录制在全省各地播放,这又得益于“三贴近”这个成功宝典。由此,让我深切感到,长期生活在城市中的作者、作家们,多下去采采风,始终保持与广大群众特别是最底层的群众之联系,大有好处。
今年,县委、县政府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县党代会精神,进一步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决定开展“知荣辱、村新风、促和谐”百场文化下乡活动,把文化送到各个镇、乡和学校。我从“三贴近”中创作的一批如:《特殊合同》、《耙耳朵》、《一刀了断》、《姐妹俩》、《兰天下的花朵》等就有了派场,很是适合这一开创性活动的需要和群众的味口,大受欢迎。看,目前不少剧团苦于无法演出,处于瘫痪状态,我们是不断产生新创剧目,演出搞不赢,这又是我们紧跟了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结果。如果没有生活,凭编功炒的“急火包谷”,那肯定下去会处处受到群众冷落,别说演一百场,不收费搞搞样子就会打道回府。“三贴近”这个甜头我们是品够了味的,它带给了我们“两个效益”的丰收。
实践证明,只有紧紧抓住“三贴近”这个成功宝典,我们才能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受到群众喜欢的作品,这是一条必由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