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达州文艺网站!     今天是:
达州文艺网

雁过留鸣—记抗灾救灾优秀摄影家雁鸣
2012-11-08 16:21:00   来源:四川文艺网     作者:山民 

 

 

>中国摄协2010年抗灾救灾优秀摄影家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家领导人及中宣部、中国文联等单位领导为获奖者颁奖并合影留念<

 

 

    人人都应有一种深厚的兴趣和嗜好,以丰富心灵,为生活添加滋味,同时,也许可以借着它,对自己的国家有所贡献。--戴尔.卡耐基

 

 

>>>“近景”篇

 

    ※他们用快门凝固了大自然带给人类的悲情,用镜头定格了灾区民众抗灾自救的坚强,用光影记录了党和政府及全国人民送给灾区的温暖。"不是每个人都信任绘画,但是人们相信摄影。”※

 

    公元2011年1月10日。


    中国首都北京。


    人民大会堂。


    在中国摄影界注定应当记住这个时间和这个地点,更应当记住发生在这个时间和这个地点的这个事件——“影像感动中国--2010抗灾救灾优秀摄影家表彰大会在首都北京的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领导人及中宣部、中国文联、中国摄影协会领导与150余位受表彰的2010年度抗灾救灾优秀摄影家代表合影留念”。一时间,在中国几乎所有的媒体上都报道着这则令中国摄影人心花怒放,令所有中国人都为之振奋的消息。


    没有人怀疑,2010年,在被传统属相称之为虎年的中国,大自然也借“虎”发威,频频制造出毁灭性的灾难,疯狂的袭击着东半球这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大国--


    入春,全国25个省份遭受重旱,贵州省的旱情是西南地区60年来最严重的,江河干枯,土地龟裂,348万人发生饮水困难;春夏之交,云南、河北、四川等11个省份的地壳发生灾难性变动。4月14日,青海玉树遭受了当地有历史记录以来最强烈的地震;6、7、8月,长江、黄河等国内七大江河流域先后发生了严重的洪水袭击,险情之多,受灾之重,达到了本世纪的极值。7月18日,四川达州市所辖的渠县、万源两地的洪灾和泥石流再一次惊动全国。8月7日深夜,一场特大暴雨突袭甘肃舟曲,仅仅20分钟,咆哮的泥石流横冲而至,顷刻间,1400多条鲜活的生命永远消失;还是这个多难的年份,以“狮子山”、“凡亚比”为代表的五场台风,横扫了中国东南沿海。就连一向平静的海南也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还有新疆的暴风雪和黄海、渤海的海冰,搅扰着中国四分之一的国土不得安宁;


    ......
   

    如此频繁和高强度的灾难,让世界震惊,以至联合国减灾科技委员会都无可辩驳的在自己的报告中描述:“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从有人类记录以来,旱涝灾害、山地灾害、海洋灾害每年都在中国发生。”


    曾几何时,地球人习惯于把大自然当作奴隶,对自然界的生物、植物任意蹂躏,今天的灾难也许是大自然对人类无视环境的报复和惩罚,“人定胜天”的豪言壮语在惨痛的现实面前已经显得苍白无力。


    面对从天而降的深重灾难,一向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没有退缩,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与大自然进行着顽强的抗争,拯救被毁掉的家园。中国摄影人用影像记录历史,用爱心凝聚力量,用光影展示精神,用图片承载责任。他们用最快的速度记录了抗灾救灾的历程,用生动的影像感动和鼓舞着更多的人投入到抗灾救灾的行列。在千千万万个摄影人中,许多优秀摄影家脱颖而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会员、达州市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万燕明(网名雁鸣)就是其中的一个。也许因了这个吉祥的名字,在漫长的摄影道路上,尤其在2010年中国的抗灾救灾中,他雁过留鸣,一鸣惊人,被中国摄协评为“抗灾救灾优秀摄影家”,并到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了表彰。他为巴山争得了荣誉,也为他的摄影人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全国政协副主席白立忱给四川省达州市摄影家万燕明颁发荣誉奖章<

 

 

>>>“特写”篇

 

    ※作为男人,他的外表温和柔顺,脸上的微笑透出磁性般亲近。但他的内心蓄满坚定,坚定中生长着对普通人生活的关注和爱心。※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叶,大约在冬季,雁鸣降生在巴山腹地的四川达州,这是古代的“巴人王国”,当今的“中国气都”。这里是历史上有名的流放之地“绥定府”,唐朝时期,与白居易齐名的大诗人元稹等六位宰相曾经流放到此。新中国诞生前,李先念、徐向前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战斗足迹,这里曾经诞生过以张爱萍为代表的26位共和国将军,这块浸透红军鲜血的沃土,山青水秀,人杰地灵。


    当雁鸣来到人世间时,时代正处于狂躁和不安。现实世界并没有给他呈现出玫瑰般的色彩,倒是那个动荡的年月给他幼小的心灵播下了善良的种子,让他学会了做人做事,在他生活的词典里最常用的两个词就是“责任”与“爱心”。


    1987年,雁鸣参军到了部队。作为一名士兵,他没有想到要提干,也没有奢望上军校,他用责任和爱心实践着雷锋的精神。把自己微薄的津贴用来资助残疾人和读不起书的孩子;他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却不留真实姓名;他是部队驻地几所小学最受欢迎的“校外辅导员”;他成了全师唯一的“学雷锋标兵”。在那个嬗变的年代,他追逐的不是地位和金钱,善良、责任和爱构成了他稳固而坚强的人生坐标。


    服役期满,雁鸣复原回到家乡,被安排在一个国营企业工作。不久,企业改制,他下岗了。在混沌的世态下,许多人都习惯于寻找个人能力之外的力量,以求谋得一个稳定的职业和岗位。雁鸣没有。他凭着聪明和睿智干自己想干的事,包工程,搞装修,开门市,他用理性与秩序的心态在生存和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事业发展了,积累增加了,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关爱社会的责任。1998年东北地区发生特大洪灾,雁鸣当时做生意虽然急需资金,但他和妻子一道毅然将一个月工资全部捐给了灾区。


    至今,雁鸣仍然没有固定的职业和单位,能证明他身份的除了《居民身份证》外,就是一大堆摄影家协会的会员证和获奖证书。今天的时代,似乎并不缺乏物质和金钱,缺乏的是关爱、责任和良心。但雁鸣所拥有的正是时代所缺乏的,动荡、改革、嬗变的时代烙印,鎸绘了他善良、真诚、富有社会责任的性格特质,也奠定了他优秀摄影家深厚的思想基础。

 

 

>>>“变焦”篇

 

    ※照相机是一个教具,教给人们在没有时机时如何看世界。--多罗西亚.兰格


    珍惜快门,功夫在摁下快门之前。记录历史,反映真实是摄影人的社会责任和良知所在。如果用相机记录的影像都变成了虚假,那么这个世界将永远没有真实可言。

 

    ※286年前,德国医学教授亨利其.舒尔兹发现,由于光的作用可使硝酸银溶液变色,这一重大发现使他成为世界上摄影的鼻祖。


    190年前,当法国人涅普斯用8个小时的曝光在感光材料上制作出世界上第一张模糊不清的照片时,人类开始了用影像保留记忆的探索。


    170年前,当法国的达盖尔用两个木箱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实用的银版照相机,30分钟就可曝光出清晰的照片时,人类用相机记录历史痕迹的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1975年,在美国纽约罗彻斯特的柯达实验室中,一个孩子与小狗的黑白图像被CCD传感器所获取,记录在盒式音频磁带上。这是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获取的第一张数码照片,影像行业的发展就此改变。


    鸦片战争后,摄影术传入中国。


    1989年,柯达推出了第一台商品化的数码相机。几乎同时,数码相机进入了中国。目前中国的个人数码相机拥有量居世界首位,犹如当年“三大件”一样,数码相机已是许多中国家庭的必备之物。


    ......

 

    对于相机,雁鸣最早接触的时间是1984年,父亲花了108元人民币买过一台国产的“华蓥”牌120双反相机,也就从那时起,雁鸣和相机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摄影的道路也从此向前延伸。


    “拍什么?”,“怎么拍?”也许是许许多多爱好摄影的人都曾经有过的困惑。当许多摄影人追求完美的光影和耀眼的美丽时,也许没有想到一幅纪实摄影的佳作远远超出自身的价值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世界!


    1945年8月14日,发生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的一幕亲吻,被摄影师阿尔费雷德.艾森施泰特抓拍下来,这幅《胜利之吻》宣告了二战的结束,让全世界兴奋。


    日本摄影家尤金.史密斯和妻子用三年时间拍摄了《水俣》,记录了工业污染对环境的无尽伤害,引起了政界的震动,导致政府修改了政策,使环境保护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难怪一位中国艺术批评家指出,“自从摄影传入中国,中国人对摄影的理解大致遵循着如此的认知轨迹:早期的家庭亲情-身份纪念照-唯美仿画的画意摄影-宣传式的新闻摄影-带有报道式的新闻摄影,真正本义上的纪实摄影,一直游走在主流摄影晦暗的边际。”


    雁鸣谙熟《胜利之吻》及《水俣》的历史意义和价值贡献,也有过困惑的经历,以至于他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有些漫长,他毫不隐讳的描述了自己的摄影拐点——


    “摄影的独特功能就是记录历史,写真时代,其巨大的动力源泉来自于广泛的群众基础。过去照相,图的是好看,认为摄影是艺术,有点高不可攀。自己真正有摄影意识,想到要往摄影方面靠拢的时间是上世纪末,家乡发了一次洪水,当时用卡片机全面记录了洪水肆虐的境况。使我感到了纪实摄影的原始意义和不可复制性的珍贵。”


    几年前,雁鸣曾和芬兰著名摄影家阿诺.拉菲尔.闵恩奇有过一次短暂的交流。阿诺送给了他一本自己创作并亲笔签名的影集,从中,雁鸣得到了极大的启发:“阿诺给读者提供的欣赏空间是在纪实和传统基础上开辟的一个全新的视角。摄影之忌就是千篇一律和单纯的复制,摄影人应当懂得珍惜快门和变换角度。即使是纪实摄影也必须先做功课,想好再拍,这样才能拍出与众不同,富有新意的作品。”


    雁鸣从他人和自己的经历中获得了经验,毅然选择并专注着纪实摄影,始终把镜头对准普通人的生活和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历史瞬间。他不喜欢华丽的复制和“到此一游”的表白,他追求的是生活的真实和真实生活背后不易被人发现的内容。


    近几年,雁鸣的许多纪实类摄影作品在全国和省级摄影比赛中获奖。组照《锅儿是这样铸成的》曾获得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主办的“张爱萍将军百年诞辰”全国摄影比赛银奖;2008年到2010年,雁鸣10多次深入到四川、云南、贵州等地,拍摄了大量地震、干旱、洪涝灾害后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作品。有10多幅作品入选国务院新闻办、中国文联和中国摄协举办的各项展览,还有部分作品被新华网、中新社、光明日报、华西都市报等媒体采用。《贵州送水》系列组照在中国摄影协会网站长时间展示,其中的8幅被评为优秀作品,雁鸣也因此获得了中摄协表彰的“2010年抗灾救灾优秀摄影家”的殊荣。

 


>>>“中景”篇

 

    ※水是一种滋育生命的生命物质,它在无限的时间中,从无到有,聚滴成河,繁育生灵,哺育万物。他在极其广阔的时空中自我拓展,推动了地球所有植物、动物等生命体的存在。正因为有了水,地球才形成了一个丰富多彩,广阔无垠的生物圈。※

 

    干旱!干旱!贵州山区的干旱逼迫着5岁的孩子到90岁的老人,都在为水而奔波劳顿。旱魔紧拽着灾区人民生命的咽喉,也撕扯着全国人民的心,惨烈的场景让人心神不宁。当雁鸣从媒体得知贵州干旱的消息时,阡陌间张开的裂口迅速传导出他内心的果断决定:送水!给贵州灾区送水!


    雁鸣即刻和曾经相识的贵州户外驴友汉云取得了联系。并同达州市摄影家协会6名摄影人,以个人的名义,前往灾区捐款送水。他们与著名的“黄角树瀑布”风景区擦肩而过,却没有在那里作片刻停留,只想尽快把水送到灾民手中。在短短的100多个小时中,他们自驾2000多公里,为贵州关岭布依苗族自治县八德乡的两个村送去了12吨纯净水,400户村民共1500人感受到了来自巴山摄影人的温情和关爱。


    一路奔波,一路疲惫,一路收获。整个送水过程,雁鸣不仅用相机记录了旱魔的无情,还用传统的日记形式写下了他的所见所闻和内心感受--


    ◎2010年3月31日星期三晴


    ......

 

    下午一点多钟从达州出发,一路上,大家异常激动,商量着如何用相机记录灾区的境况,如何拍出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好照片。


    晚上8点到达贵阳。由于行车路线生疏,决定夜宿贵阳。


    ◎2010年4月1日星期四阴


    我们的车爬行在被干旱肆虐的云贵高原崎岖的山路上,山间枯萎的林木,田间纵横交错的裂缝,向我们诉说着大自然的残酷无情。


    上午11点,抵达关岭县。与驴友会合。


    午餐后,立即赶到当地一家纯净水厂,用我们自筹的2000多元买了600桶纯净水。我们的行动感动了厂家,厂家老板特批以3.8元/桶的低价把水卖给了我们。


    下午4点左右,水厂免费帮我们把6吨桶装水送到了关岭县八德乡扒子村。3个组的村民集聚起来,兴高采烈,称我们送去的是“幸福水”。男女老幼排起长龙,盛水的铁桶、茶壶、瓷盆蛇形蜿蜒,一眼难尽。在乡政府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每户两桶立即分发。


    一边是村子里的灾民排队分水。


    一边是我们几个摄影人忙碌拍照。


    在一位80多岁的老婆婆家中,我看到灶房能盛水的锅碗瓢盆中都装着曾经用过但仍然舍不得倒掉的水,缺水的凄凉情景没容我多想便摁下了快门,要把灾区的真是境况记录下来,传递出去,让更多的人来关心灾民,支援灾区。

 

    ......


    ◎2010年4月2日星期五晴


    ......

 

    今天,我们将另外6吨水送往关岭县八德乡上寨村的两个组。路上,我们看见几个村民蹲在一口枯井里,用水瓢去接井底石缝中渗出的水滴,接一桶水要一个多小时。


    在上寨村,领水的人们井然有序,他们的脸上堆满了笑容。一个孩子抱起空桶,将桶底的余水一饮而尽,然后冲着我笑,当我用相机拍下他惜水的瞬间时,心里涌出一股满足的欣慰。


    ◎2010年4月3日星期六晴


    我们一行完成了预定的任务,今天要回达州了。


    这次贵州送水之行,让我看到了重旱的痛苦和悲景。在饥渴的茫茫众生相中,异乎寻常的表情,嵌于没有阳光却水份蒸发,大地干裂的村庄和街巷,维持生存的基本红线全然被干旱所消弭,几乎使他们失去自我保护的本能。凸显的灾难放大了与这个时代极不相符的镜像,也让我体会到“水乃生命之源”的真理性所在。贵州旱区的那些山、那些水、那些人、还有那些照片,将永远存留在我记忆的磁盘之中。


    几天之后,雁鸣将贵州送水的照片发到了中国摄影家协会的网站,中摄网上一个多月里展示着巴山摄影人的义举和他们的爱心。如果说雁鸣的相机和镜头处在摄影的经度上,那么,他和摄友们去灾区送水和摄影创作便是具有纬度意义的事情。他对灾区的认识、思考与关注,以至于摄影的表现和记录,构成了他在经纬之间跋涉的最显著的黄金光点。这个光点牵引他迅速进入了摄影人生的上升通道。

 

 

>>>“广角”篇

 

    ※摄影作为一种艺术,有其特殊的语言。摄影家怀着对灾区人民生存状态强烈关怀的鲜明立场和价值判断,在对象、镜头、快门、感光介质的关系之间,表达着由衷的关注和复杂的社会情感,完成了技术与艺术的成功合成。※

 

    农历2010年仲冬,雁鸣第10次踏上了去汶川地震灾区的路。他对普通百姓生活关注的景深总是那么悠长,那么清晰。


    当历史的惯性将很多摄影人排除在艺术家之外时,雁鸣在思索,不能眼睁睁看着历史的瞬间从身边溜走。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之后,雁鸣先后10次奔赴地震灾区,跑遍了汶川、北川、青川、都江堰等川西川北所有地震重灾区,拍摄了大量的纪实照片。从受灾的惨状到灾后重建的火热场面,从失去亲人的恸天悲鸣到新家落成后的全家笑靥,无不透视出一个摄影家对灾区人民的深情厚意和倾心关爱。


    萝卜寨,一个海拔两千多米的羌族山寨,有着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2008年5月12日那场大地震几乎将整个寨子夷为平地。恢复重建时,政府将萝卜寨规划在距原址三公里左右的地方,重建的萝卜寨仍然保留着羌族风格民居的风貌。雁鸣怎么也没有想到,在中国摄影家协会公布表彰2010年抗灾救灾优秀摄影家名单的那天,他正在萝卜寨给穿着节日盛装的羌族男女老少拍摄“全家福”照片。家家户户的房顶上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家家户户的门框上张贴着羌民自己书写的大红对联,当很少走出大山的羌民捧着摄影家为他们拍出的全家福照片时,人人脸上都荡漾着感激的微笑。当雁鸣接过羌族同胞奉送的“羌红”和一句“纳吉纳噜”(羌语:万事如意)的祝福时,内心也涌动着幸福的成就感。


    桃坪,雁鸣已经是第三次踏上这块土地。每一次走进桃坪,都有不同的感受,不过,这一次,雁鸣是带着省摄影协会的任务而来的。四川省摄影协举办了《温暖家园--最美的全家福》摄影惠民活动,雁鸣既是这次获得组织者之一,又是这次活动的摄影师之一。背景布、支撑杆、反光板、打印机,一个“流动照相馆”都在雁鸣的行囊中。


    天安门背景布下,28位羌族老人在雁鸣的镜头中组成了一幅“民族团结的全家福”;


    天安门背景布下,因地震而失去亲人的亲人在雁鸣的镜头中重新组合成“新的全家福”;


    天安门背景布下,一位百岁老人第一次走进了摄影师的镜头;


    天安门背景布下,羌民们兴高采烈,对雁鸣说:“非常感谢摄影家,让我们走进了天安门!”


    一位老奶奶看见雁鸣送给她以前拍的照片,喜笑颜开,又是给雁鸣的衣兜塞水果,又是塞煮熟的鸡蛋。而这张照片是地震前雁鸣去桃坪时,要为老奶奶拍照,老奶奶不让拍,雁鸣“偷拍”的。今天,老奶奶看着自己地震前的照片,连说:“拍得好,拍得好”。这次,她主动要求雁鸣为她在自己的门前拍张“全家福”。


    “2008地震狂,汶川人民遭祸殃。灾后重建新生活,感谢政府感谢党。摄影大师来桃坪,把我拍进天安门,看到照片很高兴,感谢中国摄影人。”这是71岁的张学品老人,在雁鸣为他拍照时,即兴自编自唱的一首歌。他从来没有走出过桃坪,也是有生以来第一次拍照。当他一边编着背篓,一边看着摄影师为他拍出的自己的形象,非常激动,情不自禁的为雁鸣唱起了歌。后来被雁鸣称之为“一个人的原生态音乐会”。


    ......


    笔者后记:当写完这篇稿子时,笔者被文中主人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关注普通人的爱心深深打动。2010年是中国摄影界“井喷”的一年。国展获奖作品虚假的曝光与抗灾救灾纪实影像优秀摄影家的表彰形成了强烈对比,昭示历史的真实正严酷的PK剽窃式调侃。理性与批判正冲出冷僻的角落,直刺急功近利者麻醉的神经。这是民意的崛起,这是草根的互动。这让中国摄影人感受到了高层的给力,也让中国摄影人领略了业界繁荣兴旺的快感。


    在世界摄影坛上,也许我们还有差距,但我们看到了希望。我们需要坚韧。“坚韧是成功的一大因素。只要在门上敲得够久,够大声,终必会把人唤醒的。”

 

    ......

 

 

上一篇:寻访震后最美全家福
下一篇:147幅摄影作品“秀”通川区摄影家“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