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城四位女画家黄继芳、肖牧、赖琳、黄曦,她们有着对绘画的共同爱好,有着对生活中真、善、美的憧憬。在追求艺术的过程中,她们或表达了生活中的唯美情结,或体现了艺术生活化的境界,或为追求画面的完美意境而不断努力,或为实实在在描绘出画中内涵而不断进取。她们一路走来,经历了种种波折,她们迎难而上,一心只为着梦想而不断前行……在唯美路上,真实地记录,艺术地再现,自由地生活,这些都在她们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画家小档案:黄继芳现供职于达州电业局,擅长中国画。1991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国画系,多次参加省电力系统美术作品展,并获一、二、三等奖。2002年其中国画山水在电力系统组织的与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交流活动中,其作品被作为礼品相赠,部分作品被私人收藏。
站在记者面前的是一位时尚、漂亮,又透露着一种别样艺术气质的女画家。她的眼神里充溢着一种对艺术的钟爱之情,她的言语里表露着对艺术的完善之意,她的姿体动作里显露着对艺术的别样感悟。望着眼前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美女画家,记者忍不住想要去探寻她奋斗的故事。
继芳小时候生活在万源一个贫穷的小山区,对于画画没有太多的了解,但似乎就像是上天注定的一样,上小学时,她对任何东西都特别敏感,会把物体想象成一个很美的具体图景。她会把天上变幻的云想象成山、水、鸟等很多奇形怪状的东西;甚至当老师在课堂上讲完课黑板被擦掉残留下一些痕迹,小继芳都会觉得那是一些很唯美的图案,马上就会进入自己的世界,构思自己所想象的画面。黄继芳告诉记者,六七十年代精神生活比较匮乏,她的精神生活大多是来源于自己对事物丰富的想象,小小作业本上画满了各种各样奇怪的图画。那时她家不是很富裕,根本买不起一些简单的作画工具,但她对画画依然痴迷。
也许是上天不愿让这个小画家因为没有基本的作画工具而被埋没吧,也许是偶然中带着一些必然。就在黄继芳读初中时,一次与同学一起去河边玩耍时,大家在一起搬水里的石头寻找“巴石鲹”。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当搬开石头,黄继芳却在几块石头间发现了调色盒、水彩笔、颜料等作画工具。这也许是某个写生的画家遗忘在那儿的,但对于黄继芳来说分明就是上天有意安排的,她欣喜若狂,捡起这个宝贝就紧紧握在手里,生怕一不小心就会把这些珍贵的画具弄丢了似的。有了属于自己的作画工具后,黄继芳对绘画的痴迷程度更深了,一有空就会拿出工具开始绘画,画到兴致处,便会忘记一切。
高中毕业后,黄继芳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工作了半年后,为了开阔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知识,她决定考大学。作出这个选择后,她毫不犹豫地进入了万源中学高考复习班,在这里她认识了几位考艺校的朋友,并大方地为他们做模特画素描头像,也正是这样的机缘巧合让她选择了学美术,走上艺体这条路。后来在朋友的推荐下,黄继芳进入了重庆江北区政协的美术培训班,她开始真正意义上接触到了艺术,领悟到了艺术的独特魅力。在这里,她还遇到了给自己带来深远影响的几位老师,其中一位就是被誉为“东方色彩大师”的著名油画家杜泳憔,“他的气质和修养感染了我,他的风范不断影响着我,他独特的吸引力让我有股动力想要不断地去探索……”正是在这些老师的影响下,后来黄继芳终于考入了四川美术学院。
在川美学习期间,黄继芳凭着自己敏锐的感觉和超强的感悟力,在绘画生涯上越走越好。然而她也有苦恼的时候,记得在一次绘画过程中,她感觉自己的画处于止步不前的状态,这让她感觉很苦闷。就在这时,“师兄”孟涛(万源人,著名油画家,现任川音美术学院教授)来学校看她,给了她很大的指导和帮助。孟涛告诉继芳:“画不在于多,当你认为自己停止不前时,就应该用心去领悟,去思考,去琢磨,要让一种感觉上升到一种意识。”孟涛的一番话让继芳受益无穷,她很快重新找回了自我。
黄继芳对记者说:“其实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带着一双眼睛都可以去画,都可以画出唯美的境界。”因为她已学会了驾驭艺术,她觉得艺术就是慰藉自己心灵的重要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