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的连队》(油画)张尔立/作
《米仓山评话》(油画)张尔立/作
《四川美术》去年改版为期刊杂志,约达州市美协写一篇“三十年来”的文章,我便与目前定居北京的张尔立老师多次连线,在他的指导下,《达州美术三十年》一文顺利成稿。也正是在这次采访中,我被张尔立老师严谨扎实的创作作风深深感动了。
下面是我专访张尔立老师的电话记录——
1981年,当时的达县地区要办版画创作班,我在通江空山坝下面那些村转悠了一个多月,这期间都是住在农民家里,收集刻版画用的专用木材,画了不少风景。也是在那一年,陪着来我区的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和西南师大的几位教师在万源庙坡乡写生。那天飘着小雨,我在乡政府大门旁看见了一张告示,是一张该乡搜寻失散红军的公告,全乡1933年出去当红军的有160多人,结果大概除2人现在某干休所外,其余的不是失踪就是牺牲,我心里一阵惊愕,极为震撼。加上我对红四方面军战斗历程的了解,读过很多回忆录,听过一些在职红军的讲述,了解到大巴山人民对中国革命解放事业做出的巨大牺牲,后来我创作了《北上的连队》和《征程纪事》,形象都是我收集的巴山农民。两幅作品都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过,《征程纪事》获国家铜奖。后来峨嵋电影制片厂拍表现“两弹一星”的电视剧《西部痕迹》,还引用了油画《北上的连队》中的一些画面作镜头。
画画不写生是很糟糕的事,画面带不出特有的细节和味道。我因为工作需要常深入到乡村去,通南巴平和万源等地的大多数区乡我都跑遍了。
通江县洪口那一带有很大的牛市,还有不少马匹,当时那里是我区文化系统扶贫对口点,我在那里参加过扶贫调查,办过农民画培训班,20多个学员就住在一个大棚里,好长一段时间,教当地人画农民画,上至领导下至群众都熟了,大家混在一起,我自己也觉得够“乡土”的了。那里的牛市上人声鼎沸,牛羊马一堆一堆的,我画了不少速写,拍了不少照片……散场了,我就与这些牛贩子为伍,赶着牛群,一块在山路上奔走,他们要把牛群赶到万源去上火车,运到河南和河北去卖,有说有笑,爱开玩笑,穿过山口,顶着阳光,那画面就出来了。《穿过山口的牛群》这幅画后来入选了首届中国油画展,还同中国美协评选出的部分优秀作品出国参加展出。
主题性绘画难度很大,算得上是一个工程,一个构思在一年甚至几年不一定出得来,比如《米仓山评话》,是我下乡多年以后,才体会到需要概括若干农民形象的一个画面,各具情态的形象集成,用几十人的当代众生相来反映一个时代,一个复苏并充满蓬勃生机的时代……而《巴山生活漫记》组画《清晨》、《赶火车》、《绿荫》和《夜店》表现的都是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画面反映乡民朴实生活并有充分的细节,另一方面也表达出艺术语言的情趣。
今天的美术已经呈现多元化、多流派、多形式的格局。改革开放30年来,今天的农村和以往的农村已经大不一样了,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进程处处可见,大规模的城市建设,铁路、高速公路建设、无线信息网四通八达,瞬时可及,20年以前,画面上不可能出现手机、MP3……今天的农村题材不是不能画,只是画家的视野要站得更高才行,写实的、写意的以至抽象的表现手法仍然是可以用的。
画面只要有我自己的特点,是健康有益的、对艺术有所创新,这便是我对自己的要求。生活在日新月异的环境中,画面出现新的东西也是时代的自然产物。
张尔立 达州市美术家协会原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美术创作,作品曾入选第六、七、九届全国美展;首届和第三届中国油画展和建军60周年全国美展,同时夺得全国群星美术大展铜奖及四川美展学术奖——“金秋奖”、“金牛奖”。其作品曾赴美国、法国、日本及中国香港地区等展出并有收藏。2007年,张尔立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达州市德艺双馨”艺术家;2008年,被授予首届“达州市文艺创作政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