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巴山藏龙卧虎人才辈出,画家更是群星璀璨,相互辉映。罗中立名扬中外,刘伯骏声震画坛。张尔立、龙飞、梁民颖、刘承川、王毅等新锐画家,成果丰硕,引人注目。在这百花争妍的画苑中,油画家张远达崭露头角,摇曳生姿。
张远达曾经历了20年的军旅生涯,历任美术创作员、中校军衔的政治处副主任,1997年转业至达州市园林处。他先后就读于海南艺术学院美术系、解放军艺术学院油画系。1989年任海南省海口市美术家协会理事,1995年加入海南省美术家协会,现任中国画家协会理事。个人艺术成就被《解放军生活》杂志、《人民海军》报、《海南日报》及《达州日报》等新闻媒体报道,1996年收入《中国青年艺术家词典》。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其美术作品在《美术报》、《人民日报》、《精神文明报》、《解放军生活》等国内多家报刊杂志发表和入编画册,并多次参加北京、广州、珠海、宁波、海口等地的美术展览,其油画作品先后获一、二等奖15次。作品还被学院、纪念馆和香港人士收藏。可谓根基深厚、出道很早的画家。
近年来,他创作的势头很猛,在工作之余先后创作了数十幅油画,均是可圈可点的作品。张远达油画作品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表现了对家乡的热爱,他的《巴山农家》、《巴山人家》、《巴山深处》、《巴山石拱桥》、《巴山小煤场》等作品均是通过山水草木的描绘寄托对故土的眷眷深情。《巴山农家》中的水田、农舍,特别是那袅袅炊烟点缀在青翠的山峦林木之间,显示出巴山的安谧;《巴山人家》中灰色的旧屋、如烟似雾的丛林、几只觅食的公鸡,透露出故乡的宁静;《巴山石拱桥》中的高高的石拱桥,作为交通道路,早已成为过去。画家却对它情有独钟,用画笔精心描绘,表现其苍劲、古朴,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巴山地区悠远的历史。
通过品读《巴山石拱桥》,还可以看出画家在艺术手法上的一个特点,那就是偏爱使用紫灰色。紫灰色恰到好处的渲染,充分展示了石拱桥年代的久远、石质的优良,以及久经风雨却坚强屹立的风貌,这不就是大巴山人精神的写照么?诸如《琼州古城门》的雄伟、《尘封的岁月》的悠远、《巴山深处》的神秘、《雨后》的清新,以及《乡音》的淡淡情思和《家》的深深怀旧,无一不是紫灰色的尽情挥洒。画家在处理色彩的对比以及光线的明暗上也是极显功力的,在《八月的哨音》中,一改常用的紫灰而采用金色为主蓝色为辅的配搭,白云滚动的广袤天空,金色的大地,蔚蓝色的大海,远去的白帆,营造出南国千里彤秋的空阔开朗美景。在《尘封的岁月》中,灰暗古朴的戛云亭,一只大鸟绕亭飞翔,背景用灿烂的阳光烘托,巧妙的色彩对比运用,既表现了岁月的悠久沧桑,视觉上又不感到沉闷,颇具匠心。《故乡月》是一幅耐读的作品,画面上不见天空,自然也没有圆月,只见一叶孤舟,两只水鸟,月亮反映在黄色的粼粼波光之中,构思独特,如梦似幻。这种表现手法与《深山藏古寺》、《蛙声十里出山泉》之类名画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说《故乡月》耐人品读,那么《暖风》就让人眼前一亮。白发苍苍的老大娘身背一大捆玉米秆,按理这应该是一个沉重的题材,画家却把它处理得很独到。老大娘那沟壑纵横的脸上不见半点悲苦,而是带着憨厚的笑容,画面上那一大捆玉米秆用金黄色来渲染,增添了亮色。蓝衣、白发、金色的收获,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无题》是画家早年尝试的前卫之作,一只黑色的手掌遮挡在眼睛前面,手掌前方波涛翻滚,喻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画家站立前面记录着这场景。诡异的画面,奇特的想象,深刻的含义。张远达的这类作品虽然不多,但很有分量。
长期以来中国画坛是以所谓现实主义占据正统地位,张远达的作品基本上属于现实主义范畴。近年来,画坛已出现百花齐放的新格局,流派纷呈,争奇斗艳。新人新作,如雨后春笋。面对潮流不进则退,愿远达乘风破浪,做时代的弄潮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