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地震以来,我省有1000多件摄影作品、1500多首抗震救灾的歌曲、5台舞台剧、多部影视剧诞生,近50种图书策划出版
昨(27)日,省川剧院排练场内“《大爱·国魂》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大型戏剧专题文艺晚会正在紧张排练,7月初将与观众见面。一个多月来,我省产生了不少这样的文艺作品。突如其来的地震灾难,激发了全省文艺创作者的激情,文艺创作迸发出惊人的能量,以从未有过的“加速度”将四川文化推向新的高点。
打破常规,文艺创作“加速度”
《大爱·国魂》是省川剧院地震4天后萌发的策划,在院长陈智林的眼中,地震催生了四川戏剧界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场戏剧晚会,还引来了全国戏剧界知名演员加盟。
20天排出一部话剧,在四川话剧史上绝无仅有。成都市话剧团创作的《坚守》,是全国第一部反映汶川大地震的文艺作品,6月15日北京首演后,拉开了全国巡演的序幕。导演王晓鹰告诉记者,他带领主要演员在都江堰虹口等受灾较重的地区体验生活,在当地的所见所感,成为一笔宝贵财富。这样的“加速度”,也催生了四川省交响乐团的主题为“众志成城·重建家园”的交响音乐会。
历经8天奋战,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与四川出版集团在第一时间,将目击“5·12”汶川大地震、鲜活记录抗震救灾动人事迹的图书《我们在一起———四川汶川大地震纪实》,呈现在了大众面前。此后,我省陆续推出了50多种抗震救灾图书。峨眉电影制片厂参与创作的电影《汶川》,是史上最快成立的剧组,仅仅用了24个小时,所有人员到位,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拍摄。此外,峨影还将拍摄电影《汶川时间》,并计划组织策划、创作电影《“5·12”北川不相信眼泪》。
有成都军区政治部参与制作、拍摄的电视剧《震撼世界的七日》,6月6日开机,6月20日杀青,陈宝国、蒋雯丽、陈建斌、孙俪等41位演员全部零报酬参加拍摄,将于7月初在央视一套播出……
创新方式,从“速度”中沉淀升华
省文化厅有关人士认为,地震激发了我省乃至全国文艺工作者的创作冲动,大家在第一时间快速启动,从情感、时效切入,产生了一大批文艺作品,如今更需要在“速度”中沉淀、升华,争取成为流传下来的精品。
剧作家王兴东呼吁文艺工作者尽快沉淀下来,从中筛选出可进一步加工、打磨的作品,制作成精品推向全国。有关专家认为,钱钢在唐山大地震数年后捧出的长篇报告文学,以及经过数十年岁月磨砺诞生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等,创作方式都值得我省文艺工作者借鉴。
省剧协秘书长刘宁认为,现在推出的作品多为“急就章”,精品还需要文艺工作者多深入生活。刘宁说,精品不光形式新颖,还要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文艺作品要突破表象,用更广阔的视角关注人类的生存状态和心灵价值。